• 联系热线:010-84536866

民商案例

AI换脸诈骗频发,律师教你如何守住“钱袋子”

  • 发布时间:15.08.2025
  • 浏览次数:53

近期,利用AI换脸冒充熟人视频通话诈骗的案件激增,令人防不胜防。骗子盗取社交账号后,通过AI技术实时“换脸”成您的亲友进行视频,以紧急情况为由借钱。当技术骗局逼近真实,法律能为我们提供哪些防护?

一、 法律追责:迷雾中的关键点

1.  骗子:罪责明确,追查困难

冒充他人诈骗构成诈骗罪,非法获取人脸信息等还可能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

难点: 团伙多在境外,身份隐匿,跨境执法难。

2.  平台/技术方:责任边界待厘清。

单纯提供技术工具通常不担责(技术中立)。

但! 若平台明知技术被大量用于诈骗,却未采取合理警示或反诈措施,或对明显违法内容进行传播,则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
3.  信息泄露者:难溯源头

骗子所需的人脸视频、社交关系多来自非法泄露。泄露源头(如违规APP、内鬼等)需承担民事、行政甚至刑事责任。

痛点: 信息流转链条长,精准溯源举证难。

二、 防范核心:法律视角下的“护身符”
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是盾牌: 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,任何处理都需您单独、明确同意。警惕APP过度索权,定期检查授权设置。

    平台责任被强化: 掌握大量人脸数据的平台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制度。一旦发生重大泄露,将面临高额罚款(可达年营收5%)及严厉追责。

三、 律师行动指南:遇骗 & 预防

不幸中招怎么办?

1.  立即报警! 保存好转账记录、对方账号、通话记录、骗局视频片段。

2.  紧急冻结! 第一时间联系银行/支付平台,尝试冻结涉案账户(黄金时间极短)。

3.  证据为王: 联系真实亲友做证,固定证据链条。

事前防范是关键:

铁律:多重验证! 凡是借钱、转账,无论视频多真,必须通过电话、见面等可靠方式二次确认身份。视频通话本身已不可信!

信息保护: 社交平台慎发高清正脸视频/暴露环境的动态;关闭非必要APP的人脸/指纹授权。

设置“冷静期”: 面对线上大额借款请求,刻意延迟操作,利用时间核实。

关注反诈动态: 留意警方、银行发布的最新诈骗预警。

技术迭代迅猛,法律守护常在。 AI换脸诈骗是技术滥用的警钟,更需要法律明确边界、强化执行,以及每个人提升防范意识。北京市永浩律师事务所将持续关注前沿法律动态,为您提供专业支持,筑牢安全防线。

技术更新迭代,法律永远在线。守护您的权益,我们全力以赴。